公司业务扩张,他被提拔为项目负责人,带了一个十人的小团队。
可这才刚上任没几天,麻烦事就接踵而至:
下属磨洋工、项目卡进度、汇报没重点、方案反复改。
朋友感叹:“我明明把任务都布置清楚了,怎么就是带不动?”
开会时,他讲得口干舌燥,下属却毫无反应;
布置任务时,他反复交代细节,结果推进依旧缓慢。
朋友一脸疑惑:“难道我方法不对?”
我问他:“你是不是把管理顺序弄反了?”
朋友愣住:“管理还有顺序吗?”
很多领导上任后,拼命输出指令、制定计划,却忽略了管理的根本在于顺序和逻辑。
如果方法不对、顺序乱了,越努力反而越添乱。
那么当上领导后,管理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?
我们从《毛选》中找答案。
先激发意愿,再提升能力
很多领导一上任,就开始盯着能力看。
“谁工作效率高?”
“谁能把任务完成得最好?”
他们觉得,能力强的员工才值得培养,于是对那些技能不足但积极主动的人视而不见。
实际上,人的态度,远比能力重要。
能力决定能做多少,而态度决定愿意做多少。
有些员工看似能力普通,但因为有意愿、有干劲,反而在工作中不断进步,成了团队的中坚力量。
而那些自带技能包的“天才型员工”,如果缺乏做事的积极性,就算能力再强,最终也只能沦为拖累和负担。
《毛选》中有句话: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”
同样的,没有无缘无故的积极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懈怠。
员工态度的背后,往往藏着激励机制和管理方法的问题。
先激发员工的意愿,再帮助他们提升能力。
有意愿的人,就算基础薄弱,也能在实践中快速成长。
没有意愿的,再强的能力也只能成为摆设。
就像曾国藩带湘军时,招兵不一定选最壮的,而是选愿意拼命的。
他知道,有意愿的人才有战斗力,而只看中“武力值”,很可能在战场上临阵脱逃。
那些看起来“能力出众”的人,如果没有拼命的意愿,战时反而会成为逃兵
不仅拖累队伍,还会影响士气。
能力不足可以培养,意愿缺失却无法补救。
当上领导后,你要让下属明白:态度比能力更重要。
只有心甘情愿做事,能力才有用武之地。
先提问引导,再给出答案
很多领导喜欢直接告诉下属该怎么做,生怕员工走错路、搞砸事,干脆自己亲自动手。
这种管理方式,只会养出一群依赖型员工。
真正的管理者,应该学会提问引导。
下属遇到问题时,不要直接给答案,而是反问:“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?”
或者问:“有哪些办法可以试一试?”
《毛选》中提到:“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,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。”
提问的过程,正是帮助员工找到方法的过程。
当领导总是第一时间给答案,下属就会缺乏思考能力,遇事就等指示,做事就求方案,慢慢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动力。
通过提问,激发下属的主动性和思考力,这样,团队才能真正具备自驱力和创新力。
先做出来,再追求完美
管理中的另一个常见误区,就是追求完美主义。
很多领导做决策时,反复琢磨细节,生怕一步走错,最后变成犹豫不决、迟迟不动。
先完成,再完善,是高效管理的关键。
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,光有计划没有行动,就是空谈。
不要求每一步都做到尽善尽美,而是快速形成初步方案,边做边优化。
《毛选》中讲:“事情有大道理,有小道理,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。”
对于管理者来说,大道理就是尽快拿到结果,小道理是逐步调整和完善。
如果始终纠结小道理,反而耽误了整体进程。
管理需要速度和灵活性,先有行动,再有精细化,才是快准狠的正确操作。
先选拔,再重点培养
《毛选》中说:
“必须善于识别干部。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,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,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。”
管理者要学会挑人,找那些具备潜力、能快速上手的人,才能减少培养成本。
挑对人,事半功倍;挑错人,必然反复折腾。
有个朋友创业,刚开始总觉得:“人是可以培养的,只要肯花精力,谁都能带起来。”
可实践证明,有些人天生不适合,无论怎么培养,都像水泼在沙滩上——没用。
一流人才自带动力,三流人才需要推着走。
如果选人时眼光不准,后续管理必定陷入低效内耗。
真正优秀的管理者,懂得把主要精力用在“星星之火”上。
毛主席说: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”
当你挑出那些有潜力的“火种”,再集中资源培养,才能形成燎原之势。
反之,选错人,火种灭了,哪怕费劲心力,也难以点燃团队士气。
激励优先,考核其次
很多领导把考核当成管理的核心手段,要求员工先出成绩,再给奖励。
这种管理方式,往往让下属提不起劲。
先激励,再考核,才是管理的正确顺序。
员工只有看到努力有回报,才会主动投入精力。
而一上来就设置严苛的KPI,只会带来压迫感,让人未战先怂,动力不足。
人的积极性来源于认同感和成就感。
优秀的管理者,会先给员工打气,激励他们朝着目标迈进。
比如:
“这个项目很有挑战,但我相信你的能力。”
“你负责这块,是因为我知道你可以。”
当员工感受到信任和激励,他们自然会全力以赴。
有了动力,再谈考核,才能形成正向循环。
正如《毛选》中强调: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”
管理团队,首先要形成合力,而激励是让员工团结一致、目标一致的关键。
管理者要善于激励员工,而不是用指标去“压”员工。
先解决问题,再讨论责任
当团队出现失误时,很多领导第一反应就是追责。
“是谁的错?”“是谁没做好?”
这种管理方式,往往让团队气氛紧张,甚至互相推卸责任,导致矛盾升级。
毛主席在《反对本本主义》中指出:
“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?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,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,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。”
管理中也是如此,先理清问题的根源,再去谈对策。
真正高明的管理者,会怎么做?
第一步,先处理情绪。
让员工冷静下来,给他们表达观点的机会。
第二步,聚焦问题本身。
分析矛盾的根源是什么,哪些因素可以调整。
第三步,快速解决,明确下一步。
不纠结谁对谁错,而是思考如何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。
工作中的很多矛盾,本质上没有绝对的对错,而是不同角度的思考差异。
顺序对了,管理也就顺了
当上领导后,别急着发号施令,先理清管理顺序
顺序对了,管理就顺畅了;
顺序反了,事倍功半。
迷茫时多看看《毛选》,当上了领导,学会正确的管理顺序,才能带出真正强大的团队。
https://m.xdjuzi.com/jingdianshuoshuo/273720.html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
伤感说说08-01 08:4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