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板桥是“扬州八怪”之一,才华横溢,能诗善画,是著名的诗人,文学家,画家,他的画作时至今日还在流传。
郑板桥生性豁达,为人办事也洒脱,他经历过康熙,雍正,乾隆三朝,仕途之路也比较坎坷。
可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,他都能保持清正廉洁,坚守自己的操守,徐悲鸿赞誉他是“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”。
郑板桥曾经在山东潍县担任县令,这天他正在县衙内批阅公文,突然有人来报,有一位乡绅押着一对和尚,尼姑前来报案。

郑板桥顿时就惊了,和尚和尼姑怎么也来县衙了呢?衙役说乡绅告他们私会,触犯了佛教清规。
郑板桥听罢就来了兴趣,要知道想要进入寺院第一件事情就是戒色。
只要三千烦恼丝被剃下,此生此事都不能喝凡尘俗世沾染,更不能有七情六欲。
当郑板桥审问时,才揭开其中的缘由,原来尼姑和和尚并不是从小就皈依佛门的,而是成年后才不得已入佛门。

尼姑和和尚原本是青梅竹马的恋人,在年少时就私定终身,然而尼姑家境贫寒,父母想要将她嫁给乡绅做小妾。
尼姑自然不同意,只能逃出家门,剃度出家,以此表明自己宁愿出家也不愿嫁乡绅。
当和尚知道后,十分的伤心,在心灰意冷之下也剃度出家,从出家后二人就再也没相见过。
不曾想一次偶然,他们竟然在庙会上偶然重逢,二人相见内心深处压抑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。

最终还是走到一起,一次私会时却被乡绅撞见,于是将他们抓获后送到县衙。
郑板桥了解情况后,对二人感到很同情,但毕竟是触犯佛教戒律。
这起案件虽然容易判,但想要判好并不容易,思来想去,郑板桥惊堂木一拍,做出一个看似糊涂的判决,并流传下来一首名诗《僧尼私恋案判词》。
僧尼私恋案判词

清·郑板桥
一半葫芦一半瓢,合来一处好成桃。
从今入定风归寂,此后敲门月影遥。
鸟性悦时空即色,莲花落处静偏娇。

是谁勾却风流案?记取当堂郑板桥。
诗词译文
你们两个一个是半葫芦,一个是半瓢,如果合到一块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好桃子。
从今天开始你们就安心的修行吧,如同风归于寂静一般,以后就算是有人来敲门,也不用害怕,只有那遥遥的月影。

其实鸟儿高兴时啼叫是遵循本性,那莲花也应该是在安静的地方独自绽放。
那么到底应该是谁能为这桩风流韵事做出决断呢?你们就记住在公堂之上做出裁决的是我郑板桥啊!
诗词赏析
这首诗是比较有意思的,郑板桥以诙谐的方式点破和尚和尼姑的恋情,随后又劝他们要安心修行,断绝情缘。

他又以鸟儿,莲花来暗示人应该遵从本心,支持他们的爱情,他不仅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判案风格,还展现出他通达的为人处世的智慧。
“一半葫芦一半瓢,合来一处好成桃”这两句写的是二人的头,在剃度后二人的头一个像半葫芦,一个像半瓢,它们合在一起后就是个桃子。
“桃”在古代寓意着婚姻的意思,合在一起代表郑板桥对他们爱情的祝福,认为他们是天作之合。
“从今入定风归寂,此后敲门月影遥”随即郑板桥又严肃起来,说二人以后要好好的修行,不需要继续偷偷摸摸的了,这也是他对二人保持分寸的告诫。

“鸟性悦时空即色,莲花落处静偏娇”这两句中郑板桥引用“鸟欢快的叫声”,“莲花静静开放”,是对男女相爱的理解,毕竟是出于天性,也希望他们日后安分守己。
“是谁勾却风流案?记取当堂郑板桥”最后一句很有意思,他直接点明这起风流案是自己昭告天下的,展现出他的自信,以及自豪之意。
这首诗既幽默,又充满人情味,在清朝那个严谨的封建制度之下,他能打破常规成全一对有情人,展现出他的勇气和智慧,以及他的宽厚仁爱的胸怀。
https://m.xdjuzi.com/jingdianshuoshuo/275447.html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

伤感说说11-24 10:49